广州党建
您当前的位置:
海珠区南洲街着力夯实培优基层党组织 破解城中村社会治理顽疾
发布时间:2021-01-06


    黑恶势力是社会毒瘤,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2018年以来,南洲街道党工委以破获施某兵等人涉黑案件为契机,将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案为戒、举一反三,积极探索城中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有效改变了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城区治理成效明显,吸引了一批增长型企业进驻,2020年前三季度街道五大行业GDP实绩101.14亿元,增速2.1%,村社集体经济收入直线上涨,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一、强化政治建设,筑牢村社“红色堡垒”

2018年以来,南洲街道党工委认真贯彻落实《海珠区关于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两年行动计划》,把加强党的建设贯穿于村社工作的各个方面,筑牢村社党组织战斗堡垒。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修订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章程指引,把党建、扫黑除恶等重点工作建章立制到村规民约之中。新制订完善规范村社运行机制、加强社监会管理,健全干部报酬等制度10余个。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完善党委领导下的议事决策机制。建立党组织、社委会和社监会等各类组织及成员权责清单,确保权力运行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二是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推行街道“大党工委制”,3名经济联社党委书记任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参与研讨街道党建、扫黑除恶等有关重要事项;全面落实联社、经济社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制度,把扫黑除恶工作作为述职评议的重点内容,将评议结果作为履职尽责的重要依据。三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两年行动计划》,实现联社党委、经济社党支部、选派第一书记、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四个全覆盖”和联社党委书记、社长、经济发展公司负责人“三个一肩挑”,全面加强城中村社党的领导。

    二、强化班子建设,提升村社“头雁效应”

    南洲街道党工委以村社“两委”换届为抓手,切实选优建强村社“两委”班子,全面提升“头雁”效应。一是深调研。从今年5月份开始,南洲街道党工委成立调研工作组,分层次、全覆盖到3个联社、44个经济社开展专题调研,全面掌握联社、经济社“两委”班子建设、人选酝酿、往届选情等,认真梳理“两委”班子结构,掌握人员留任、新进和退出情况,从面上形成较为清晰客观的“两委”队伍全貌。二是早培育。统筹发展党员指标重点向村社倾斜,2018年至今共在村社发展43名党员,切实提升了“两委”干部中的党员比例和优秀年轻干部中的党员比例。通过“四联双选”模式(即“区—职能局—街道—学校”四方联动宣传;“学员报名,街道推荐”双向选择把关),加强联社“两委”干部、后备干部教育层次提升。三是严把关。创新实施“3+3+3”考察法(即“社区、联社、经济社3级党组织推荐”“街道党工委书记、纪工委书记、派出所所长3人小组审核”“区级联审、区街联合考察、换届工作领导小组审定3道程序审核”),对25个联社党委委员、154个经济社党组织委员候选人逐一“过筛子”,切实把准人选的政治关、能力关、法纪关、廉洁关、口碑关。

    三、强化党建引领,治理村社“沉疴宿疾”

    南洲街道党工委以党建为统领,根据不同村社的特点,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彻底治理村社顽疾。一是支部建在一线,优化服务 管理。针对外来人口,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以13个社区党组织为统筹单位,每个基础网格成立党支部,配备一支“5+N”工作组,每个工作组指定1名负责人统筹、开展网格大排查工作,加强城中村流动人员管理,治安警情大幅下降。创新组建“新广州人”党支部,有效发挥外来人口中的党员作用,密切联系服务外来务工人员,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本地,构筑“新广州人”幸福家园。二是加强“两新”党建,助推产业升级。南洲街道党工委依托广州创投小镇,成立全省首个新社会阶层人士党委,同时单独组建了16个“两新”党组织,以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为主要内容,广泛凝聚420名“两新”党员参与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当中。充分发挥联社党委作用,引进企业对村社集体物业和老旧厂房进行改造,打造了唯品同创汇、中海启迪科技园、BIG大干围艺术园等一批项目,建成“新智荟”广州创投小镇党群服务中心、唯品同创汇党群服务中心等,实现了在党建引领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共赢。三是铁腕惩治黑恶,促进村社和谐。建立线索收集、排查、报送、移交、办理、督查等工作机制,公安机关成功破获施华兵涉黑案。先后投入15万元用于扫黑除恶宣传,通过悬挂横幅376条、流动式车载板画12套、设置举报信箱67个,做到墙上有标语、街面有横幅、家中有传单。以物流寄递、货运站场、专业市场和桑拿沐足等领域、行业为重点,加大对“黄赌毒"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最大限度遏制“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