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汉市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按照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要求,做好“精简、发展、担当”三篇文章,不断完善绩效考核目标体系,切实为基层减负、为干部赋能。
注重简化考核体系,对各区各单位设置3个板块。其中,“四个全面”板块主要考核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指标,引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设置综合评价板块,广泛听取企业群众代表评价意见;设置动态兜底板块涵盖国家和省市层面要求纳入的其他事项,及时落实上级部署要求。注重凝聚目标共识,通过被考核单位自主申报、牵头职能部门研究、考核部门审核、反馈征求意见、修改调整完善、被考核对象确认、正式发文下达等程序,加大基层话语权,排除可能造成基层负担加重的考核内容,使干部“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和创新力。今年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和绩效目标的过程中,共向市领导、区和市直部门发出95份征求意见函,收到110条意见建议,经研究采纳了其中的96条建议。注重考大事要事,强化对指标的综合分析研判,合并同类指标,精简冗余指标,取消近两年考核结果区分度不大、甚至“全满分”的指标,避免重复繁琐考核。各区承担的考核指标数量与去年相比精简近40%,让干部不再“眼花缭乱”,把精力聚焦到抓落实上来。
聚焦高质量发展,对各区设置综合效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特色发展7类指标。其中,综合效益指标,主要考核投资、消费、外贸进出口等公认度高、指向性强的重点经济指标;创新发展指标,主要考核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科技成果转化、研发机构建设和研发支出等内容;协调发展指标,主要考核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等内容;绿色发展指标,主要考核水环境和空气质量改善、环保督查反馈意见整改等内容;开放发展指标,主要考核优化营商环境、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自贸区建设等内容;共享发展指标,主要考核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就业保障等内容;特色发展指标,主要考核各区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情况。根据市委关于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部署,加大创新、环保等指标考核权重,引导被考核单位兼顾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也让不同领域、战线、行业的干部都有拼搏出彩的舞台。1—5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5%、15.6%,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74.91%,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7.6%、6.1%。
探索容错免扣分机制,将因政策调整、上级审批、司法诉讼和不可抗力等非主观方面因素,导致工作任务进度滞后的,作为可减轻或免予扣分的情形,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鼓励地方敢闯、干部敢为。强化统筹指导,规定市直部门分解到各区的指标任务总量不得高于自身承担的任务量,目标下达后不得随意调整考核内容或变更计分规则,引导市直牵头部门带头转变作风,加强对基层的指导服务,共同完成目标任务。加强动态反馈,会同发改、经信、科技等市直部门,每季度对招商引资、项目开工、征地拆迁、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指标进行监测分析,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向各区“点对点”反馈,帮助掌握目标推进情况、及时整改提高,帮助干部发现工作短板、找准努力方向,推进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