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产业发展,创新为要;科技创新,平台为基。高能级创新平台既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创新成果产出的集中营,也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转换器”。要着力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政校企协同发力共建创新生态。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是系统工程,要积极整合政府、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等多方力量,发挥各方面优势,企业出题、政府张榜、人才挂帅,打通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形成政府搭台、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政府部门要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人才、项目、技术等需求台账,深入开展摸排调研,理清创新要素家底,帮助争取资金、政策支持,把“大戏台”搭建起来。高校院所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要发挥高校院所人才智力资源密集优势,遴选高端科研人才力量,帮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绘制产业高质量发展图谱,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实现科研成果推广转化。企业一头连着人才和科研,一头连着产业和市场,对创新需求最敏感,最有动力把创新资源组织连接起来。重点企业要发挥出题者作用,打造具有领先带动作用的平台载体,配套建设研发、中试、检验检测的全链条载体,吸引更多高质量创新要素向平台集聚,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积蓄新动能。
产才融合提高平台能级。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产业创新平台因产业而建、因人才而兴,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后盾,创新平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平台建设要与人才队伍建设同频共振、相辅相成,坚持引进培育两手抓、两手硬,实现人才与产业深层嵌套。要发挥创新平台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作用,集聚一批海内外专家教授、工程师,推行“揭榜挂帅”,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在前沿引领性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攻克一个技术难题、培养一支优秀团队、发掘一批创新人才。注重高层次人才接续培养,发挥人才专家团队传帮带作用,强化以工促学、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让青年科技人才参与技术研发,帮助他们在一线快速成长,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储备一批专业化科技人才。
研用协同追求创新实效。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将科研成果从理论研究转化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质作用,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的目的所在,也是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要切实增强建管用一体推进的集成思维,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对创新平台管理大胆放权,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股,承担技术转移转化、应用推广等市场职能,构建“研产销”一体化布局,充分发挥人才团队和企业的能动性。要打破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之间壁垒,让创新成果与市场应用无缝衔接,确保高能级创新平台建成即投用,发挥好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摸清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和企业个性技术需求,精准链接人才与企业资源,实现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帮助破解制约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