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技术支撑近4万亩贫瘠土地增产,广州探索科技扶贫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1-03-02 消息来源: 广州市科技局
看天吃饭、政府救济、拉粮上山……数不清多少年,“少、边、穷、寒、瘟、旱”这6个字是贵州黔南冷凉山区这一高海拔山区的标志。为了攻克当地水稻生产难题,2016年,广州市科技局支持市农业科学院与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贵州黔南冷凉山区低产田创建水稻优质丰产栽培模式及示范”项目,推广优良水稻品种“滇杂31”。如今,在冷凉山区海拔1400米之上的惠水县摆榜乡,低产田变丰产田,金黄的稻穗翻起千重浪。
这是广州市科技局科技精准扶贫,全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时值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市科技局25日分享了科技帮扶和精准扶贫经验,解读脱贫攻坚战背后的科技力量。
研发“刚需”技术,支撑近4万亩贫瘠土地增产
科技资源丰富是广州的优势,如何把这一优势导入到有需要的地方呢?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关键在于了解当地的科技需求,精准施策,所以深入调研、充分沟通是前提。
一方面,市科技局由受帮扶地科技管理部门推荐,支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医疗卫生与健康、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项目。另一方面,根据受帮扶地科技需求,鼓励引导广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协助和推进科技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刘峰博士是贵州黔南冷凉山区项目在广州的对接人。他告诉记者,此前大部分农户种植方式比较随意,良种的产出效果大打折扣。为此,广州多次组织农业专家前往黔南,与当地农业科学家徐先捍团队根据地理环境、气候特征、栽培习惯、常见病害、土壤质地等研发出“浅肥密嫩”栽培技术。良种良法紧密结合后,项目将当地稻谷平均亩产由原来不足200公斤提高到581.6公斤,提高幅度达129.5%,增幅居国内同类地区领先水平,同期辐射带动贵州省条件类似地区面上推广2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296万元。“送粮上山”,变成了“下山卖米”。
记者了解到,2016年至2020年,市科技局共支持和组织实施55项科技帮扶项目,投入财政科技资金5500万元,研发推广适合受帮扶地新品种新技术近百项,科技支撑近4万亩贫瘠土地增产增收。根据当地科技需求,开展技术服务超千项次,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近600场次,培训1.2万人次,培养高水平人才47人,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项,直接带动受帮扶地生产产值增加3.7亿元,增加利税3500万元以上,切实为受帮扶地区解决了一批产业技术和民生科技问题,为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力的科技支撑。
支持平台建设,培育创新创业“造血”功能
这一工作方式还被应用到清远麻鸡、西藏灵芝等产业上。为解决清远麻鸡体型外貌特征性状参差不齐、产品销售价格低等问题,市科技局支持华南农业大学与清远市凤翔麻鸡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培育出了生产性能优良、种质稳定的清远麻鸡育种核心群。2019年新增年销售鸡苗收入1050万元,农户饲养商品代肉鸡增加约300万只,按照每只鸡45元的单价计算,总经济效益1.35亿元。
市科技局还支持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与林芝市科技开发交流服务中心结成科技帮扶对子,共同开展林芝白肉灵芝栽培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项目2019年完成验收时,新开发产品的年销售收入达到350万元以上,年均利税约135万元。
同时,市科技局看到,受帮扶地区的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科创平台载体资源缺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近年组织相关力量与清远、梅州的企业、产业园区对接,支持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平台,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训、信息交流等服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地科技服务水平和创新创业自我“造血”功能。
2017年,市科技局支持中山大学与广东聚航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在清远建设新特材料协同创新研究院,该平台的聚合物金属纳米复合高介电材料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暨第五届“珠江天使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初创组三等奖。2017-2019年,该园区企业项目产品累计销售收入达1076.5万元,累计新增利税163.5万元。
2018年,市科技局支持广东农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清远金创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建设金创产业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定期举办创业交流、项目发布、科技企业宣传等创业活动,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目前该平台已引进农产品和电商相关企业20多家。
巩固脱贫成果,逾千名特派员让科技成果进农户
梅州市五华县华新村是广州市科技局的精准扶贫村。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增加贫困户收入,市科技局在华新村组织实施了益生源龟鳖养殖、无土栽培大棚种植、特色水果种植和智能发电平台建设等4个产业项目,2019年提前实现脱贫目标任务。
其中,龟鳖养殖项目投入295万元,以“公司+养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开展产业合作,按合同分9年返还本金和收益近490万元,截至2019年底已实现分红77.37万元(村集体分红26.9万元,贫困户分红50.47万元)。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搭建120kWp智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建设光伏系统实时监控运维平台,年均为华新村发电量13万度,发电并网后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2020年,在广东省农科院农经所的支持下,市科技局以农业物联网系统为基础,以全景溯源技术为支撑,以华新村特色果蔬及水产品为服务对象,建立农产品智能供应及网络销售综合服务平台,采取“平台+合作社+农产品”的消费扶贫模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多手段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致力于把华新村的贫困根源切断,致富道路打通,防止返贫。
随着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内生发展成为新的课题,市科技局在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中也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根据广州市实际情况,我们选派的农村科技特派员点对点对接的服务对象更多的不是在村,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等独立法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切入到农业产业链的具体环节,这是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的特色。”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入库数量已超过1200名,2018年至2020年在省“大专项+任务清单”中安排经费共支持100名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主要在广州本地涉农区开展服务。未来,市科技局将组织有经验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普培训,培养出一批下得了田地、用得了技术、掌握得了生产规律的农业科技人才,让农村科技成果发挥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