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全力迎战全球供应链冲击
发布时间: 2020-04-10 消息来源: 南方日报
N95口罩的调配工作,正在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广州工厂紧锣密鼓筹备。2月中旬,从安利美国总部运送到广州的20万只口罩,如今剩余10万只。安利打算将这批口罩运回美国。
“疫情来到‘下半场’,国内的口罩已经可以自给自足。”安利(中国)供应链副总裁陈森林表示:“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接受了海外馈赠,现在是时候反向支持美国本土安利工厂了。”
安利(中国)的口罩“进口转出口”是中国口罩产能扩大的一个缩影。疫情在中国国内逐渐衰减同时,却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启了新一轮蔓延。世界范围内的防疫物资短缺,造成了一定规模的海外生产停滞。全球化供应链传导,使得诸多与海外有业务往来的广州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原料中断、物流停摆等困境。
由此,不少广州企业开启了“战疫下半场”。他们摸索着与海外上下游商家打交道的新方式,以平稳度过全球供应链危机。
1 “绕道”输送原材料
3月,一股来自海外供应链的“倒春寒”,让国内的芯片、半导体行业打了个寒颤。
用于芯片制造的板材、气体、液体等核心原物料,很大程度上由国外供应。比如,日本控制了全球硅片供应的50%以上。
“这些材料若被卡壳,整个产业链将什么都做不了。”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海明直言:“欧美、日本的疫情防控一旦引发社会停摆,必会波及中国的芯片制造企业。”
在他看来,中国的消费型电子产品、汽车制造业等行业2020年的产能情况,本应该比2019年有所提升。然而,疫情的到来打乱了多个行业企业的年度计划。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芯片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疫情影响过后,二三季度加紧复工,尚可恢复正常产量。“但现在看来,二三四季度的产能不容乐观。因为世界供应和消费都受到打击,而且全球疫情暴发刚好比中国晚一个季度。”李海明说。
同样面临原材料供应“生死劫”的还有安利(中国)。这几天的电话会议上,陈森林与全球多个地区的负责人商议的话题都与原材料供应应急预案有关。
“疫情‘下半场’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用于制作营养品的、源自欧美的纽崔莱植物提取物。”陈森林介绍,安利纽崔莱的品类中,65%-70%的原材料是进口的。而纽崔莱产品占了广州工厂产品品类的50%。
植物提取物的获取,并非简单种下一株植物那么简单。植株的规模化种植、土壤培育、萃取加工,都有一套严格工艺流程,不乏国外独有的技术专利。
“再加上植物生长所需的气候条件存在差异,尽管我们做了多年的‘本土化’尝试,依然难以发掘出替代品。”陈森林说。
相比于原料断供造成的行业危机,一些地区受疫情影响而出现的物流阻断,也让企业家“干着急”。对于汽车制造行业而言,大量零部件运输往往依赖海运和空运。现在这两种渠道均面临停滞的风险。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空运禁航,对企业的影响较大。直观来看,就是运营成本骤升。”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副总裁龙璞谈到。北美某知名新能源汽车企业有新项目要上线,踌躇满志的明珞装备渴望拿下该项目,却苦于公司产品无法运送给对方评估考核。
应对之策是,让无法直抵目的地的产品,辗转多个地方,最终取道他国入境。“物流成本的提升是在消耗公司先前积累的资本。这对公司资金造成了一定压力。”龙璞坦言。
2 实力够强仍能掌握主动权
对于业务遍布全球的企业而言,企业主对于“战疫”下半场的关注度,实则与上半场相同。只不过大家目光的聚焦点,从国内的复工复产,转移到了国外的供应链领域。
陈森林预判到这种形势的转变。他清楚,“供应链某个环节卡壳,将导致整个产业链停摆。”于是,陈森林及早从欧洲代理商的工厂、仓库等各个渠道,把一些上游原料“抢了过来”。
“如果这个时候,还只寄希望于通过单一的购买渠道排队索货,轮到你时,恐怕就已经是几个月以后的事情了。”陈森林直言,公司要在疫情席卷全球期间保障供应链的稳定,需要与供应商的周旋博弈。
平日里,坐拥“议价权”的行业巨头往往不会提前支付100%的预付款给上游供应商,而是在货到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再付款。
当前,巨头企业不仅要将满额预付款打给供应商,甚至还要满足上游厂家的其他要求,例如与供应商企业共担复工员工的加班费;输送员工给人手不足的上游企业等等。
“疫情当下,公司与供应商结成的商业关系有多强、高层预判准确性有多高、企业采取的行动有多快等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获得紧俏资源。”陈森林说:“平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商业关系和企业能力,在疫情期间都被数倍放大。”
供应链管理,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也是一个重大挑战。龙璞介绍,带动整个装备制造行业运转的“龙头”是汽车,如果汽车行情不好,整个产业链将陷入困境。特别是针对一种品牌汽车的供应链,基本上都会遇到麻烦。
置身于全球化生产的链条上,一个技术实力、竞争能力比较强的公司,往往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比如说装备制造企业中的佼佼者,既可以给吉利供应零部件、设备,也能够给日产、奔驰、宝马、奥迪供货。
“如果你的企业实力够硬,就不会求着汽车企业买产品。反过来,客户还会找上门来要求供货。疫情下的市场竞争中,这种‘卖方’身份反而会掌握主动。”龙璞解释。
近期汽车行业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处于供应链末端的三级供应商,风险管理能力、管理能力都相对偏低。受规模限制,三级供应商受短期利益驱使,不排除有违约跑单现象。这对一级、二级供应商公司的“识人”眼光提出了要求。
3 或在全球最先看到希望
近段时间来,广州博澳斯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开国每天都要关注国外的疫情新闻。3月份,以外贸为主的博澳斯电器接到下游订单量是1.2万台,看似与去年同期的1.3万台基本持平。然而,李开国估测,随着海外疫情扩展,公司未来订单将不可避免减少。
“第一季度,我们手里的订单共有5万多台。公司一个月的产能大概2.1万台左右。以目前订单量来看,我们5月15日之前的生产是没有影响的。”李开国说,一般一年当中的第二季度是订单高峰期,海外疫情恰好在这个时候到来。
他坦言,如果全球的疫情能在6月前得到控制,博澳斯电器全年业绩量预计还能与去年持平。“但如果7月以后疫情还得不到控制,我们今年可能很难追上去年的业绩量了。”
与之类似的还有明珞装备,他们在上游供应链采购的物品,需要一定周期才能完成。“我们行业里有很多非标准的、定制的东西。可能要提前几个月订做,对方再发过来。”龙璞谈到:“但这种生产有一定周期性,它会影响到以后几个月的供应。具体的供应是否会因此出现延期,还是要看海外疫情的发展情况。”
面对当前的全球形势,李海明总结道:“下半年国内的产业情况,还是在‘雾里看花’状态,归根结底是因为海外疫情结束时间的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安利(中国)早已未雨绸缪。正常情况下,安利广州工厂的原材料备份可支持一个月左右的产量,如今工厂的核心原材料储备达到了原来的3倍,理论上可以支撑工厂的三个月运转。
“但这三个月也要看具体的产品需求。”陈森林解释,在疫情刚刚发生时,安利工厂原定用于一个月生产的消毒用品、营养品的库存,在两天内就被急剧消耗掉了。事后,陈森林分析认为,疫情极大改变了人们对于整个产品结构的需求——“必需品的需求”保持坚挺甚至增加;“非必需品的需求”较以往有大幅衰减。
疫情迷雾下,中国企业迎来的并非是悲观讯息。受疫情影响,全球供应商、生产商被拉到了同一起跑线。这又给了中国企业与外国商家同样的竞争条件。
当前,明珞装备正在抓紧评估竞争形势骤变带来的影响。“前阵子,疫情在中国暴发时,国外厂商可能会考虑欧洲的供应商而不考虑我们。”龙璞说,随着疫情态势的此消彼长,中国企业又迎来了率先摆脱困境,并在世界舞台上脱颖而出的机会。
■关注
广州政策“组合拳”稳住产业“人财物”
疫情的影响可以通过产业链传导,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就要先稳定供应链。
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2月6日,广州正式发布了《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过程中健康发展的十五条措施》,从加强金融支持、降低房租成本、减免缓缴税费、实施援企稳岗、加大财政支持、开展暖企行动等方面,创新推出一批政策措施,支持广大中小微企业稳定生产经营、实现纾难解困。
3月初,广州又印发了《广州市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若干措施》,提出48条措施,既立足近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又着眼全年及未来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之下,广州各职能部门迅速集结,各自发力,稳住了“人财物”的全流程供应链。
用人用工短缺?广州加大线上招聘力度,优化线上招聘功能,为企业提供24小时不间断网上招聘服务。组织“点对点”专车专列集中接返外地务工人员,自2月18日起,每天都有复工专列驶入广州。
资金周转困难?广州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最长延期3个月缴纳税款,对符合条件企业免征3个月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建立市应急转贷机制和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重点保障企业贷款实际利率低至1.14%。引导支持集体物业、非国有企业和个人业主为承租用于线下实体经营的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或允许延期、分期缴租。
生产物资不足?广州建立重点企业联络员制度,对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指派专班驻点服务,现场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原材料、设备、零部件、运输等难题,确保生产不停顿。会同各区、海关等单位成立重点外企复工复产口岸便利通关工作专班,建立快速通关“绿色通道”。
企业“暖”了,信心足了,投资是最直观的反映。3月31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超240个项目正式落户,总投资超5800万元。“感受到广州服务企业的信心和决心,也愿搭上这艘‘大船’。”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战略发展部华南区总经理刘楠表示。